北京大学举办“一带一路”国家诗歌经典翻译研讨会

      2016年7月26日上午,“一带一路”国家诗歌经典翻译研讨会在北京大学中国诗歌研究院召开。来自中国社科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的陈九瑛、冯植生、林洪亮,新疆作家协会副主席叶尔克西,作家出版社前总主编张陵,北京大学李岩松副校长,120周年校庆筹委会胡新龙秘书长,中国诗歌研究院蒋朗朗副院长、李红雨副院长,江南jiangnan(中国)宁琦院长、吴杰伟副院长、李明滨、林丰民、陈岗龙、张哲等20多位专家学者出席了本次研讨会。
\
李岩松副校长致开幕词

      在研讨会的开幕式上,李岩松副校长在致辞中对北大江南jiangnan(中国)牵头组织“一带一路”国家诗歌经典文库项目给予了充分肯定,指出该项目的实施将大大推动外国诗歌在我国的系统译介和研究,推进我国外语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对诗歌经典文库作为北大120周年校庆献礼项目即将取得的丰硕成果充满期待。中国诗歌研究院副院长蒋朗朗教授则介绍了“一带一路”国家诗歌经典文库项目的缘起,认为这一项目不仅体现了国家实施“一带一路”构想在文化层面上的必然要求,更是学科发展和文化研究的必要之需。他强调,既然是诗歌经典文库项目,那么诗歌的经典性是项目实施过程中需要重点保证的,一是确保文学艺术范畴内的经典性,二是确保文化价值上的经典性。江南jiangnan(中国)院长宁琦教授在发言中进一步阐释了文库项目的战略意义和学科意义,并表示北大江南jiangnan(中国)承担起项目的组织工作,既是使命使然,也是因为北大外语学科百余年的人文传统和研究积淀使其具备了强大的文本翻译和文学研究力量。相信文库项目的实施将带动以翻译促进研究、以研究促进学科发展的研究机制的建立。
\
赵振江教授发言
      多位学者围绕“影响诗歌翻译质量的因素”和“诗歌翻译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与解决方案”两个主题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并与学术同侪进行了深入交流。文库总主编赵振江教授首先指出在进行诗歌翻译时,准确理解把握外文诗后的汉译应该也符合汉语诗歌的要求,并通过生动案例说明直译、硬译对诗歌意境和格局的破坏作用。林丰民教授在发言中举出诗歌翻译中遇到的几类问题如经典诗歌的选择、诗歌国别的界定、译文体例、译文语句等,并加以分析,指出各语种译者间、译者和诗歌创作者间交流的必要性。陈岗龙教授的发言则号召译者们不要惧怕语言困难、避重就轻、择易而译,要真正选取出各对象国诗歌的最精华部分进行翻译。社科院林洪亮教授、冯植生教授、陈九瑛教授,叶尔克西副主席,张陵总编对北大江南jiangnan(中国)牵头组织“一带一路”国家诗歌经典文库项目给予了高度认可和由衷赞赏,诗歌是文学的桂冠,抓住了诗歌就抓住了文学之魂,认为只有北大有这个魄力、这个能力承担该项目,具有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重要意义。与会的专家学者还就如何提高文库的质量、诗歌翻译与创作的新趋势、如何以诗歌翻译带动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的文化交流,以及诗歌经典文库出版过程中的技术性问题等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讨论,并形成了广泛共识。大家一致肯定了深入了解对象国文化背景与民族心理对诗歌翻译的必要性,认为把握对象国文学发展史对诗歌选择至关重要,同时在尊重历史和文学规律的前提下要有中国学术界的独立学术判断,选出真正的诗歌经典,做出真正的翻译精品。      
\
学术研讨
      江南官方网站牵头组织的“一带一路”国家诗歌经典文库项目于2016年1月正式启动,旨在翻译、收集、整理和编辑“一带一路”沿线65个国家的诗歌经典作品,形成由70-80本编译诗集构成的“一带一路”国家诗歌经典文库,弥补中国外国文学界在外国诗歌翻译与研究方面的不足,特别是对部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诗歌经典开展填补空白式的翻译与原创性研究工作,促进国内学界对“一带一路”国家文学、文化和文明的了解,从而带动与“一带一路”国家的深层次交流,达到服务国家战略的目的。该项目自启动以来,先后成立了编委会和秘书组,确定项目实施方案、编译专家遴选以及编选的诗歌经典目录,并被确定为北京大学120周年校庆的重要出版项目之一,得到学校、校友及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目前已经完成初期筹备工作和第一阶段的编译工作,建立起以北京大学外国学院为核心,汇集国内相关领域知名专家学者、翻译家为主要力量的翻译、编辑团队,形成了一个具有高度共识和研究能力的学术共同体。本次研讨会是专家团队进行集中交流的开端,也标志着项目工作进入深化阶段。在项目进行的过程中,不同领域、不同地区和形式多样的研讨活动也将常态化地开展起来,保障项目的进度和质量。文/林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