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语系当代文学译介动态与翻译工作坊

  江南官方网站德语系有着一支学术积淀深厚、科研实力突出、教学水准优异的教师团队,每一位教师均在教、研、译等各个学科领域取得过丰硕成果。他们在语言教学与学术科研之余,积极投身翻译工作,不仅将德语国家的经典文学作品——从《尼伯龙根之歌》到《痴儿西木传》,从歌德、席勒、尼采到托马斯·曼、君特·格拉斯、赫尔曼·黑塞与阿尔弗雷德·德布林,等等——译介至国内以飨读者,也将诸如马丁·瓦尔泽、彼得·汉德克等当代作家作品译成汉语,同时兼顾学术著作与语言教材的翻译,不断为国内德语语言文学学科的蓬勃发展做出引领性贡献。

  在当代德语文学作品的译介过程中,德语系非常重视与相关文化机构的交流与合作,其中包括北京德国文化中心·歌德学院。歌德学院自2018年起一直参与“文字游戏”国际青年文学节,资助“文字游戏”奖得主为期一个月的中国驻留奖学金。2023年9月首批来华的两位作家是亚历山德拉·里德尔(Alexandra Riedel)和伊尼克·汉彪·费德勒(Yannic Han Biao Federer)。为便于两位作家携获奖作品《太阳、月亮、锡恩》(Sonne, Mond, Zinn)和《涛》(Tao)参加交流活动,歌德学院于8月提前委托德语系黄超然老师招募和指导学生译者对两部作品的重要选段进行翻译,德语系本硕学生艾音孜、成亚宁、高莹琪、刘子婧、王子涵和詹芷彦参与翻译工作。译文得到了歌德学院及相关老师、作家、翻译家的一致好评,几位同学也于9月8日在歌德学院举行的中德作家对话活动中亮相,获得两位作者赠书。

 

歌德学院(中国)中德作家对话活动现场合影

 

  两位作家受邀在德语系举办系列翻译工作坊。首场“与作者面对面——亚历山德拉·里德尔作品翻译工作坊”于2023年9月19日下午在民主楼208会议室成功举办。本次活动由黄超然老师策划、指导和主持,北京歌德学院信息中心主任、图书馆馆长鲍雅女士(Michaela Bodesheim),歌德学院图书馆文学及翻译资助项目负责人姜宁馨女士,德语系主任胡蔚老师出席活动。德语系本科生、研究生齐聚一堂,与亚历山德拉·里德尔围绕其作品《太阳、月亮、锡恩》展开讨论。

  活动伊始,首先由胡蔚老师向各位来宾致欢迎辞。她着重介绍了德语系丰厚的文学研究和翻译传统,以及对于当代德语文学的译介,包括近年来与歌德学院合作举办的学生翻译工作坊,翻译出版德国诗人波利蒂基诗集译著《在光与万物背后》以及2022年秋举办的“世界翻译日”奇译诗坊活动,受到各界关注和好评,并由此引入了对本次活动的期待。随后,由鲍雅女士致辞,她为大家介绍了《太阳、月亮、锡恩》这本书,指出这是一本相当难翻译的杰出作品,她再次对诸位学生译者表达了感激之情,并表示非常期待听到大家的想法和见解。

  在进入正式讨论之前,来自德语系高佳宜、何海盈、梁国铃、薛超和朱孟沂率五位本科生先登台,为大家朗读小说选段的德语原文。同时展示由德语系同学高莹琪、王子涵和成亚宁所翻译的汉语译文。

 

作家亚历山德拉·里德尔

 

  讨论环节开始,黄超然老师在简要介绍作家里德尔女士后,首先邀请里德尔对自己的作品进行简短介绍,并围绕作品标题中的“锡恩”展开探讨——译者小组兼顾德语词原义和姓氏特点的译法得到了作家本人的认可。随后,刘子婧与艾音孜两位同学分享了自己在阅读和试译过程中的整体感受,并与里德尔就小说语句段落特征、间接引语和第一虚拟式的使用等进行交流,了解到了作家写作中的节奏、视角以及她对虚构写作中想象空间的重视。

  在接下来的讨论中,三位主要负责翻译《太阳、月亮、锡恩》选段的学生译者也分享了各自的翻译感受,并从直译和意译的取舍、专有名词的译法、主人公的设定、叙述人称的选择、数字符号的运用、书名中的文化内涵等方面,与里德尔女士展开讨论。里德尔亲切友好地表达了对翻译作为一门艺术的尊重,解释了书中使用外文专有名词的意指,明确了用主人公身份和叙述人称的选取来保持叙述者与故事之间距离的用意,为大家说明了自己文中和书名里的具体内涵,并在随后的问答环节中讲述了作品的构思过程。

 

翻译工作坊现场实况

 

  最后,胡蔚老师代表德语系向里德尔女士赠送礼物,与会师生一同合影留念。在这次翻译工作坊中,作者、译者与读者共同度过了一段愉快的时光;同学们收获良多,也希望能够继续参与到系列活动中。

  下一场当代作家翻译工作坊预计将于11月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举行。活动将邀请伊尼克·汉彪·费德勒与学生译者和德语系师生进行对谈,敬请关注。

 

与会师生、嘉宾合影

  

撰稿:北京大学德语系

摄影:扈琪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