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琳达博士“抗议-弃念-韧性:对过去四十年奥地利文学的回顾”讲座成功举办

  9月18日下午,维也纳档案图书馆前馆长、维也纳历史学会前会长马琳达博士(Dr. Klaralinda Ma-Kircher)应邀在民主楼208会议室做题为“抗议-弃念-韧性:对过去四十年奥地利文学的回顾”的讲座。该讲座由江南官方网站德语系主任、长聘副教授胡蔚老师担任主持,北京大学德国研究中心主任、德语系教授黄燎宇老师担任与谈人,江南官方网站德语系副主任、助理教授毛明超老师担任翻译。北京大学前辈校友、各界同好以及德语系学生也积极参加了此次活动,共有60余人参会。

  

图∣胡蔚老师

 

  讲座伊始,主持人胡蔚老师对主讲人马琳达博士、前来聆听讲座的师生、北大德语系系友、各界朋友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马琳达博士于1981年来到北京大学担任外教,讲授“奥地利文学”课程,是北大德语系在改革开放后的首位奥地利外教,如今再次登上北大讲坛,梳理奥地利文学以“抗议-弃念-韧性”为主线的发展脉络及众多文学流派的兴衰走向。

  

图∣马琳达博士

 

  马琳达博士在报告中首先概述了奥地利文学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并指出,奥地利文学虽然主要用德语创作,但因独特的历史背景,形成了与德国文学不同的规范和内容。二战后,奥地利通过文学打破了对纳粹历史的沉默,反思曾经占据主流的乡土文学。随后,马琳达博士详细介绍了22位奥地利作家。包括经典作家,如托马斯·伯恩哈德、彼得·汉德克、埃尔弗里德·耶利内克,也有新锐作家,如约瑟夫·哈斯林格、拉德克·克纳普、玛琳娜·施特雷鲁维茨。最后,马琳达博士总结了奥地利当代文学的四大趋势:第一,延续批判传统,抨击死灰复燃的新法西斯主义、排外心理和种族主义,许多作品还关注到了20世纪的家族创伤与历史创痛;第二,女性主义,作家通过讽刺和抗争来应对父权制压迫;第三,移民作家展现了奥地利作为一个拥有多元文化背景的国家背后隐藏的社会脆弱性和不稳定性;第四,关注政治和社会问题的地域犯罪小说的流行和兴起,其内容的价值远远超出了娱乐消遣的范畴。

  

图∣黄燎宇老师

 

  讲座结束后,与谈人黄燎宇教授围绕讲座主题展开了进一步探讨。黄老师表示,听了马琳达博士的精彩报告,他再次深切地体会到一个道理:小国奥地利是一个令人钦佩的文化大国。黄老师认为,马琳达博士对奥地利文学的总结弥足珍贵,报告迫使我们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对奥地利文学的独特性进行思考,包括它与德国文学的区别。在随后的提问环节中,马琳达博士与北京大学德国研究中心、历史学系硕士生叶心远同学探讨了奥地利文学界对奥地利官方的批评在官方与民间的反响问题。中国驻奥地利大使馆原文化参赞贾建新先生也分享了他在奥地利观看耶利内克戏剧的经历。最后,来宾上台合影,讲座圆满结束。

  

图∣讲座现场

 

  会后,江南官方网站党委书记李淑静教授在外文楼会见了马琳达博士与马建先生夫妇,以及德语系系友徐静华女士、顾钢先生和任革女士等来宾,德语系黄燎宇老师、胡蔚老师和毛明超老师出席会见。

  

图∣会见合影

  

  撰稿∣田润雨

  摄影∣成亚宁